发布日期:2020/06/23 阅读次数:2043
江堤外,滔滔江水在阳光的映照下波光粼粼;江堤内,郁郁葱葱的芦苇迎风轻舞,满眼苍翠尽显生机。这是小编在常州录安洲看到的美丽景致。常州市只有18公里长江岸线,作为常州唯一的一个长江江心岛,录安洲总面积3.1平方公里,堤内面积2.8平方公里,经过近十年的生态修复,这里已经转身变为一个生态绿洲。而录安洲码头就建在这里,为常州的经济发展和物流交通发挥着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常州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和区域物流中心。
绿色岸线勾勒长江秀美身姿
站在录安洲的长江大堤上,极目远眺,滔滔江水奔流不息;环顾四周,满目皆翠,柳树、水杉在岛上竞相生长,蝴蝶蜻蜓在树丛中飞舞。生态环境好了,水鸟也纷至沓来,时不时就会有几只白鹭轻快地扇动着翅膀飞过,树顶上还筑有鸟窝,这里已经成为鸟类的天堂。“从2010年左右,我们就开始对录安洲进行复绿,近十年的时间,我们在岛上种植了1300多亩的植被,逐步修复岛上的生态缺陷。”常州滨江经济开发区(春江镇)农村工作局副局长查小刚这样告诉小编。
生态环境好了,水鸟也纷至沓来
如今的录安洲,绿树成荫,江河汇秀,展现出一派水清岸绿、自然野趣的特色滨江景观风貌。而在录安洲水域中,还出现过“水中大熊猫”长江江豚的身影。“江豚是老一辈江心洲人的儿时记忆,如今成了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处的标志。可见现在录安洲的生态非常好,日渐清澈的江水里,都能看到生态‘活指标’江豚。”查小刚说。
透过郁郁葱葱的芦苇,不远处用黄色浮标围起来的区域,就是常州的长江取水口,它是常州整个供水体系的核心,关系着400多万常州人的生产生活。随着“长江大保护”的实施,常州自2017年起全力推进“263”专项整治行动,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与供水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已经全部拆除,二级保护区内也没有对水源产生影响的污染源,这里正在回归本该有的生态原貌。
2000余万尾鱼游入长江 守护一江春水
6月18日,2020常州长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在长江常州段录安洲举行。伴随一筐筐鱼苗被运至长江常州段录安洲南岸,现场市民的投放热情格外高涨。来自新北区圩塘中心小学的高钰森和几个同学主动帮助工作人员给鱼苗装桶,这已经是他第三次参加长江放鱼活动,他告诉小编:“每次到这里,感觉都和上一次不一样,这里每年都发生着变化,树长高了,也越来越多了,空气越发清新了,还能看见鱼在长江里跳,太让人兴奋了!”高钰森兴奋地说道。
录安洲每年都组织放鱼活动,不断增加长江里鱼类种群
“我们此次增殖放流了2366.6万尾鱼,包括胭脂鱼、长吻鮠、鲢鱼、鳙鱼4个品种,其中胭脂鱼10.6万尾,体长3cm以上;长吻鮠14万尾,体长5cm以上;鲢鱼1240万尾、鳙鱼1100万尾,体长3cm以上。胭脂鱼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鱼类,生长于长江水系,享有‘亚洲美人鱼’的美称, 是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长吻鮠是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鲢、鳙鱼则是重要的经济和净水品种。放流胭脂鱼、长吻鮠和鲢、鳙鱼有助于渔业资源恢复,改善长江生态。”
查小刚介绍道:“这几年来,我们每年都组织放鱼活动,不断增加长江里鱼类的种群,让长江水里面鱼生态更加丰富,促进整个长江生态的修复。特别是去年,我们按照中央和省里面的部署实施了长江退渔禁捕,开启了长江的十年禁捕。去年12月至今,春江镇总共拆解了有证渔户45户共计134条船,拆除沿江无证渔船73户共计111条船,所有网具设施等也一并清理到位。为了还长江一江碧水,渔船临时停靠点也不复存在,实现了长江干流‘无捕捞渔船,无捕捞渔民,无捕捞生产’的阶段性目标。”
回归自然着力提高长江岸线“含绿量”“含金量”
常州长江大保护工作主要集中在春江镇,去年5月,常州出台《常州市长江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按照该行动计划,在维护原有生态基底、因地制宜的基础上,选择乡土树种为主,修复生态缺陷、恢复植被群落,改善沿江风貌。今年,常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部署下达营造林生产指导性计划,要求加快沿江造林进度,健全长江沿岸生态防护体系,全力打造应绿尽绿的长江生态景观廊道。
绿化造林工程已过大半
常州高新区党工委委员、新北区委常委、滨开区党工委书记胥亚伟表示:“‘长江大保护’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围绕长江大保护,去年我们已经开展实施了录安洲绿化补种提升工程等生态复绿提升项目,沿江堤100米绿化造林工程已过大半,涉及复绿面积约620亩。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开展生态复绿,积极开展关停企业、转型升级、安全拆除、生态复绿、环境提升五大行动,逐步形成总长18公里、从桃花港河延伸至剩银河的滨江沿线生态景观带,确保长江大保护呈现新亮点,最终构建成长江绿色转型发展先行示范带,让滨江回归自然、城市、人民。回归城市,勾勒有机生长的互动滨江;回归自然,保育鱼鸟栖息的生态滨江;回归人民,复兴多维活力的魅力滨江,成为滨江人民小康最靓丽的注解。
心系热土 岛上原住民种了500亩生态林
正值初夏,岛上的植被随着轻柔的江风泛起阵阵绿色波涛,今年62岁的石厚林正带着一群村民在录安洲岛上劳作,他身后的土地上已经种满了成片的香樟、石楠、桂花。不远处,刚刚复耕结束的一大块农田里则是栽了水稻,嫩绿一片。石厚林是土生土长的录安洲人,曾经担任录安洲社区书记,退休后依然奋斗在这一片热土上。他指着刚刚栽种的小树苗说:“这一片栽种的是紫薇树,这一片是桂花树,都是我和以前居住在这里的村民们回来种的。”回想起过去在江心洲上的生活,石厚林十分感慨:“20世纪八十年代江心洲才开通了轮渡,之前我们外出都是坐船,交通十分不便,自然环境也很恶劣,生活极为艰难。过去在江心洲上,江水经常冲垮圩堤,冲毁村民房舍,恶劣的自然条件让村民们饱受困苦。2006年,因兴建录安洲港区,我们江心洲上的700多户村民全部搬到岸上的春江镇上,生活条件得到彻底改变。”
社区将复耕的100亩农田收回,进行植树造林
虽然搬迁到了岸上,但是石厚林还是惦记着这一片热土,从2013年开始,他带领着几十个村民开始在岛上栽种树苗,恢复这里的生态环境。“虽然我们都搬到了岸上,但是我们的心还在这里。自我们搬迁以后,录安洲港区自大桥以西至边检营房,横一路以南至江堤,500余亩的地块一直闲置。2013年,经过社区两委、居民议事小组和居民代表大会多次商议,决定以合作社的资金进行投资,共在港区平整土地500亩,其中种植绿化近400亩,植树5万余株,一次性投入200余万元。去年7月,为配合长江大保护整体规划,我们社区又将复耕的100亩农田收回,进行植树造林,生态覆绿。从2013年至今,录安洲经济合作社已累计投入资金400余万元,种植绿化近500亩。”
三年行动 深水良港未来打造“绿色港口”
在另一侧的录安洲长江码头,放眼望去,一派繁忙景象。高高的桥吊从货轮上抓起一个个集装箱,装到一辆辆运输车上,秩序井然。
录安洲长江码头上一派繁忙景象
上世纪九十年代,常州提出“以港兴市、连江通海、三区一线、再造常州”的发展战略,建设长江万吨级码头的历史由此拉开序幕,其中录安洲港区规划9个万吨级深水泊位、17个夹江千吨级集疏运泊位。目前在录安洲岛上建有一座7800平方米的常州港口岸联检大楼,供海关、海事与边防等口岸联检部门合署办公。录安洲港区有常州录安洲长江码头有限公司已建成4个万吨级泊位,9个千吨级泊位,2019年吞吐量2918万吨,码头营收2.6亿,常州华润化工仓储有限公司已建成2个万吨级泊位,3个千吨级液体化工泊位,2019年吞吐量166.5万吨,码头营收0.7亿。
随着常州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港口也在不断转型升级,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成为了港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攻方向。常州录安洲长江码头有限公司安全环保部经理卞志明说:“我们现在紧紧围绕绿色港口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纲领,针对扬尘管控、雨污水治理、船舶污染物接收、港区环境综合整治、港容港貌提升、港口节能减排、节能技术应用等方面做了多方面的工作来改善录安洲港口的环境。减少堆场扬尘污染是我们环保工作的核心,我们建了3800米长、12米高的防风抑尘网,对公司散货堆场进行全围挡,并在防尘网外围种植有12米以上高度的白杨树防风林。同时加强堆场散货防尘网覆盖,对非作业区域及空白场地也进行覆盖,进一步降低堆场扬尘。我们港区的可绿化区域绿化率达95%以上,去年8月起,我们设立了专职环保队,对港区道路、堆场区域、办公区域等进行不间断的清扫、清理、洒水,港容港貌有了较大提升。”
常州市规划设计院城乡发展所副所长单军锋表示,根据《常州港港口总体规划(2018-2035)》,录安洲将以录安洲大桥(滨江一路)为界,东侧规划为常州港的录安洲港区,规划为万吨级以上的码头泊位区,可减载靠泊10-15万吨级船舶,承担常州港海上直达运输,重点发展集装箱及通用杂货运输。西侧结合在建的常泰大桥,打造桥头胜景片区,建设常州的生态桥头堡,在现状农田水面林地的基础上,通过特色花海等大地景观的建设,形成特色地景,成为常州具有标识景观性的大桥门户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