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1/05/10 阅读次数:1366
随着五月到来,美好夏日开启。本周,长三角多地最高气温越过30℃大关,伴随着气温上涨的是奋斗的热情,“五一”小长假结束后,本周长三角三省一市以火热的状态,继续扬帆起航。
数字为经济、生活赋能
本周在上海,“五五购物节”刷爆存在感。据《解放日报》报道,本届 “五五购物节”启动24小时消费金额即达173亿元,提前1小时46分钟突破去年纪录。
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 “买买买”对上海经济贡献度高达60%,而这60%中,线上功不可没。并且在上海,线上的“数字经济”与线下消费正在快速融合——“线上发券,线下体验”。这种创新同样始于“五五购物节”。去年,破天荒第一次,由政府搭台,商业巨头百联宣布与支付宝合作,自4月26日起发放8万张数字消费券。去年5月,数字消费券实际核销率高达30%,是传统消费券发放效率的3倍,同时带动百联购物中心女装、运动等大类两位数增长。6月,百联又追加5亿元消费券,可用券实体店拓展至600余家门店,消费券数量增至1000万张。
今年购物节,数字消费券照发,但数字化赋能线下的主体更多了。比如“我在魔都轧马路”,是今年五角场商圈的新玩法,在商圈两公里范围“数字围栏”内,市民打开抖音APP,就能收到精准定位的餐饮和商品直播,并根据实时定位推送周边优惠券,助力线下消费。
数字与生活的融合根本上是为了人,关键要有体验度。为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5月6日上海市委、市政府聚焦创造高品质生活主题,举行生活数字化转型现场推进会。会上,上海市委书记、城市数字化转型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李强指出,生活数字化转型是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有力抓手,根本上是为了人,关键要有体验度。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人本导向,强化应用牵引、数据赋能、关键支撑,加快形成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受用的生活数字化应用,让大家切身感受到城市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实际成效。
而下一步在推进生活数字化转型工作上,上海要:
坚持问题导向、应用为要,聚焦高频急难事项选对应用场景,聚焦难点堵点找到解决方案,聚焦重点突破形成示范标杆。
广泛听取市民和基层一线的意见建议,找准群众生活中的最迫切需求、最急难问题、最高频事项,形成主攻方向和场景清单。
抓牢“牛鼻子”工程,打造一批具有牵引效应、示范效应的标杆场景项目。坚持成熟一个推广一个,由点上突破带动面上提升,形成生活场景链和特色示范区,不断提升市民整体感受度。
李强说,生活、经济和治理三个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是相互融合的有机整体,要一体规划、系统推进,推动市、区整体协同和部门间信息共享与业务联动,实现三个领域的整体转型、闭环运作和协同发力。各部门要主动跨前、相互联动,各区要做好衔接对接,强化块上系统集成,促进市级规划、区级需求与基层应用的供需匹配,形成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的强大合力。
老友携手共创美好生活
本周,江苏迎来了老友。
5月5日至6日,贵州省党政代表团在江苏考察。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省长吴政隆在南京分别会见了贵州省委副书记蓝绍敏一行。期间,苏州市与铜仁市签署了缔结友好城市协议。
江苏与贵州相交多年,合作基础深厚。正如娄勤俭所说:“多年的对口扶贫协作将江苏与贵州紧紧连在一起,我们不仅共同圆满完成了党中央赋予的脱贫攻坚任务,而且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尽管中央调整了新一轮东西部结对帮扶关系,我省不再对口帮扶铜仁,但两省间继续深化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已经打下了坚实基础。”
娄勤俭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两省时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按照中央关于深化对口协作帮扶工作的最新部署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高标准做好对口帮扶衔接工作,拓展产业、生态、旅游、消费等方面合作,以更长远眼光在教育、医疗等领域探索深度合作,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努力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让两省人民群众的日子越来越美好。
此次会见上,蓝绍敏还代表贵州省委、省政府递交致江苏省委、省政府的《感谢信》。他说,受省委书记谌贻琴、省长李炳军委托,这次来江苏专程表达对江苏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的衷心感谢。当前,贵州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我们将认真学习借鉴江苏的好经验、好作风,希望江苏继续关心支持帮助贵州各项事业发展,鼓励两地企业、园区加强合作,在优势互补、共赢发展中迈向共同富裕的美好明天。
抗灾救灾恢复生产生活
本周,江苏迎来不速之客——沿江及以北地区突发大范围强对流天气灾害。灾情发生后,娄勤俭第一时间作出批示,要求全力搜救失联人员,加强节日期间安全防范工作,组织好抗灾救灾,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确保人心稳定、社会安定。
5月3日,吴政隆前往南通市检查指导抗灾救灾工作,代表省委、省政府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和奋战在一线的干部职工,并转达省委书记娄勤俭的问候。
针对灾情,5月7日,江苏省委常委会再次召开会议,研究下一步贯彻落实工作。会议强调,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按照中央领导同志批示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加扎实,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抓紧全面恢复受灾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在继续做好伤员救治工作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落实复耕抢种、恢复生产各项举措,并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把受损的房屋、基础设施等改造建设到位,切实提高防灾抗灾标准。要认真研究近年来我省极端天气灾害发生情况,进一步加强预报预警,强化应急调度和综合保障能力建设,做好相关应急预案,确保灾害来临时把损失控制在最低程度。要进一步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安全生产的规律特点,着力夯实基层基础,压紧压实工作责任,着力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努力把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将理论清醒转化为实干之力
将目光转向浙江,学习充能是浙江本周的重要话题。7日上午,浙江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学习会,学习“习近平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系列成果、《习近平在浙江》采访实录,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主持会议并讲话。
会上,袁家军强调,要进一步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萌发与实践,深刻感悟科学思想的真理魅力、科学思维的实践魅力、大国领袖的人格魅力,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更好地扛起“五大历史使命”。
怎样将理论清醒转化为实干之力?在同日召开的会议上,浙江对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工作进行研究部署。
会议指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大历史任务。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总书记、党中央赋予我省新的光荣使命,与打造“重要窗口”逻辑上一脉相承、方向上高度一致、任务上更聚焦,具有重大意义。这是我们必须担负起的重大政治责任,也是浙江发展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
会议强调,要闻令即动、勇扛使命,解放思想、勇当先锋,迅速形成全省总动员、人人齐参与、全面抓落实、有序向前进的浓厚氛围,确保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号召、浙江见行动。
要开好专题学习会,既研究理论问题,更研究重大实践问题,把全社会发动起来,凝聚起共同奋斗的磅礴力量。
要明确专班,层层压实责任,完善工作机制,省领导带头调研谋划、带头督促落实,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共同把示范区建设谋划好实施好。
要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成集智,群策群力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要对标中央要求,对标先进,对标群众期盼,研究提出并实施一批重大改革,明确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构建起“四梁八柱”。
要与党史学习教育结合起来,与“十四五”开局、现代化先行、数字化改革的各种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只争朝夕、蹄疾步稳推进示范区建设,尽快取得突破性成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让生态绿色成为发展底色
在安徽,以“严整改、重质量、促转型”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正在部署开展。
5月4日下午,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主持召开省委专题会议暨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安徽省整改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研究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通报和发现问题整改工作。
李锦斌指出,要坚持严整改、重质量、促转型,扎实开展新一轮“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
严整改就是严格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坚持最严标准、最严制度、最严执法、最严举措,立行立改、全面整改、彻底整改;
重质量就是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确保整改成效经得起检验;
促转型就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落实到具体工作上,李锦斌表示:
一要着力解决“统”的问题,把抓好问题整改当成大事来抓,一把手亲自抓,建立专班抓,省级领导一对一包保负责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
二要着力建立“改”的机制,清理健全“法律+规章”机制,加强法律法规和规划统筹衔接,做到于法有据、合法合规;健全完善“问题+清单”机制,制定整改任务、时限、标准、责任清单;健全完善“监督+调度”机制,建立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督查系统,完善公众监督机制,试点探索环境专项监督长制度;健全完善“验收+销号”机制,建立实施台账表、责任单、对比照片库和审核流程。
三要着力细化“治”的任务,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抓实长江、淮河、巢湖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化工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船舶污染治理、尾矿库污染治理等工程。
四要着力加快“转”的步伐,抓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撰稿 陈珺璐